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山西文博会”)8月21日至25日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文博会展览面积7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全球35个国家的近2000家企业参展,规模创历届之最。
上游新闻记者在文博会现场了解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本届文博会通过文物数字化复原、非遗场景化展示等方式,让文物“开口”,非遗“活化”。
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山西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省级重点文化展会,自2013年开始举办,每两年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参展企业覆盖新型旅游装备、智能体育、智慧文物、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机器狗、仿生机器人、低空驾驶、无人导览、地下考古方舱等创新产品。这些科技元素不仅丰富了文化展示的形式,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科技赋能文化的无限可能。
本届文博会汇集了融合非遗技艺、科技元素与时尚设计的特色文创产品,涵盖传统工艺、特色非遗、红色文创、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数字文创、民俗文化等七大类别。这些展品构思精巧、创意新颖,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
在山西省文物局展区,主展台以中国木构古建筑为造型灵感,运用飞檐翼角、八字墙、照壁、藻井等古建元素,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传统建筑元素的创新性转化。顶部选用柔性屏幕,观众可通过立体画面,感受山西古建举折平缓、庄重稳健的营造智慧。
展台内展出了多件特色展品:全站仪、探地雷达、扫描仪、手持GPS、古建三维扫描仪、球扫、传统考古工具……这些展品不仅让展览场景更加生动,也让观众透过这些展品,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物工作者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过来、让消逝的历史“看得见”。
临汾展馆主题为“不止小西天·临汾皆如此”。在展馆中,用临汾传统的平水绣技艺,一针一线勾勒出小西天的飞檐斗拱、层叠佛阁。展馆还设立精品微短剧展区,设置微短剧拍摄区、观赏区、点播区、AR体验区等区域,并现场展示微短剧拍摄情景,观众可亲身体验微短剧拍摄过程。截至目前,临汾累计完成105部精品微短剧摄制,直接产值超亿元,创造利税超千万元,直接拉动消费超数千万元。
传统工艺展现出与现代审美需求的深度融合。例如,太原展区呈现的蛋雕技艺,在厚度仅0.3毫米的蛋壳上精雕细琢,以山西117县区风光为原型的《山西一县一景》,突破了传统载体的物理极限;长治展区堆锦作品《猫趣图》凭借萌宠题材的创新表达,今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忻州展出的红土手绘唐卡,立足“长城土”资源优势,实现非遗技艺的跨地域融合。
此外,本届文博会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打造超越现实的视觉冲击和沉浸式体验。
在文博会上,观众戴上VR装备,瞬间变身时空旅行者,一步便能跨过五千多年时空,行走于良渚、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殷墟等古老的中华文明圣地。展览运用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和建模技术,对各个遗址进行了精准复原。从地形地貌到建筑布局,甚至每一块古老的砖石、每一件精美的器物都栩栩如生,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呈现文物历经岁月的色泽与质感。
本届文博会主会场共设7个主题馆,分别是文化产业综合馆、文化科技馆、文化专题馆、文化消费馆、文化贸易馆、工美·非遗互动馆等,山西省各地设置多个分会场。本届文博会期间,主会场将举办“1+3+N”系列文化活动,包括一系列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签约活动,文化传承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山西“文化地标”等3场典型案例发布活动,以及在全省各地同步举办的文旅推介、文艺演出、新品发布、非遗体验、集章打卡、吉祥物互动等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等方式,打造一个可看、可听、可玩、可交易的文化空间,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三晋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