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枝头上挂着的是西山特有的‘晶瓜枣’,它皮薄肉脆,用它制成的西山焦枣形似玛瑙,咬一口香糯甘甜… … ”9月13日上午,贵池区棠溪镇西山村,第八届西山焦枣采摘季热闹启幕。11位主播拿着手机穿梭林间,镜头里红彤彤的枣子挂满枝头,电商平台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 不到3小时,线多单!”棠溪枣业协会会长汪振兴笑着说,“今年焦枣迎来大丰收,我们专门搞了助农直播,今天上午刚上架的1000斤焦枣,一下子就被抢空了。”
销售火爆的背后,是西山焦枣从传统特产走向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一段扎实“进阶路”。
村民张启光的院里,刚采摘的鲜枣摆了一筐又一筐,他正忙着翻晒;屋内,4名工人围坐在一起,有条不紊地制作焦枣。“我家有20亩枣园,今年鲜果产量超1.5万斤,能制成4000斤左右焦枣,要是全部卖完,毛利润就有20万元。”说起今年的收成,张启光满脸笑意。
这份“甜蜜”,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池州地处北纬30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西山村平均海拔500米,昼夜温差大,为焦枣积累糖分、锁住营养提供了绝佳环境,这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焦枣之乡”。
这份“甜蜜”,更沉淀着千年历史底蕴。西山焦枣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至今已逾千年。据清代《贵池县志》记载,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起,西山焦枣便是贡品。如今,西山村仍留存着488棵树龄120-360年的老枣树,它们根系发达、挂果稳定,是焦枣品质的“活招牌”。
在西山村,焦枣早已融入家家户户的生活,制枣手艺也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鲜枣采摘后,经杀青、晾晒、蒸煮、烘干等步骤,才能变成形如玛瑙、色如紫晶的焦枣。”村民张江涛是贵池区西山焦枣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家里世代做焦枣。“手艺里藏着不少‘讲究’,比如杀青水温必须从50度慢慢升到58度,枣子颜色要变成深黄色才刚好,差一度、差一点颜色,都出不来那股地道味。”
凭借这份坚守,西山焦枣制作技艺在2021年入选池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西山村还定期组织焦枣制作培训,把老手艺教给更多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让千年工艺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不管时代怎么变,焦枣的历史故事不能丢,规范的制作标准不能松,这样才能让千年味道一直传下去。”汪振兴说。
“以前靠天吃饭,没什么科学种植技术,遇上暴雨天气,一年收成就打了水漂。”“大家各自种、各自卖,焦枣大小不一、甜度不均,价格也乱,很容易砸了口碑。”这颗承载千年历史的“金贵”焦枣,曾让不少枣农犯难。
2009年起,西山村主动求变,整合产业资源,科学规划枣园布局,完善水电基础设施建设,筛选优良品种,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为枣树生长和焦枣制作提供稳定保障。2019年,西山村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牵头成立棠溪枣业协会,吸纳8家焦枣经营主体、40余户农户加入,通过统一标准、规范市场、抱团发展、资源优化推进焦枣产业化运营。“如今,西山焦枣已实现分级定价,一级焦枣均价110元/斤,二级均价80元/斤,三级均价50元/斤,既保证了枣农收益,也树立了品牌形象。”汪振兴介绍。
在池州市金品西山枣业发展公司,一份西山焦枣的检测报告常被游客反复翻阅。报告数据清晰显示:西山焦枣的VC含量达到835.2mg/100g,远超市面上普通红枣;此外,它的氨基酸含量达2.89g/100g、总皂甙含量达220.0mg/100g、钾含量达726.97mg/100g… …
“丰富的营养成分,让西山焦枣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生佳品’。”公司负责人毕学云介绍,公司目前种有3万棵枣树,今年能产出7万多斤焦枣,主要通过自有的3家门店销售。为进一步提升焦枣品质,企业还与江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优化种植和加工环节,让传统焦枣搭上“科技快车”。
随着标准化生产落地、科技赋能升级、举办活动引流等举措,西山焦枣的品牌价值不断攀升。2022年,棠溪镇成功申请“名棠”区域农产品品牌,“西山焦枣”成了池州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西山村枣树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148户村民靠种枣增收,8家枣企、12家合作社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今年西山焦枣产量约40万斤,年产值达2500万元,真正成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
尽管西山焦枣产业势头向好,但发展中的“烦恼”也逐渐显现。在村民柏小云家里,除了传统焦枣,还摆放着几瓶自制枣酒,“我们也想做枣糕等更多衍生品,可没技术、没销路,一直不敢尝试。”
池州市金品西山枣业发展公司也有类似的顾虑。“想延伸产业链,但担心深加工导致营养流失,而且目前市场对焦枣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品类,新产品接受度不确定。”毕学云坦言,企业仍在摸索品质与创新的平衡。
西山村党支部书记徐腾飞则更清晰地看到产业深层挑战:“目前衍生品只有蜜枣、枣酒等少数几种,性价比不高,难以打开市场;种植以散户为主,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不少年轻人不愿留在村里种枣,产业面临‘后继无人’风险;而且农文旅融合刚刚起步,仅采摘季能吸引客流,‘吃、住、游’配套设施不足,游客留不住,很难形成持续消费。”
针对这些问题,当地已规划出清晰的破局路径,为焦枣产业“谋未来”。一方面,聚焦产业链延伸与品质稳定,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枣泥、枣糕、鲜枣汁、鲜枣罐头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扩大消费群;同时组建高标准枣园建设队伍,分区管理全村枣园,通过统一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稳定焦枣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西山焦枣+”农文旅融合发展,系统布局旅游设施,流转闲置枣园和民房,逐步完善“一心二带三区N场景”建设——打造西山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漫道休闲带、户外运动带,划分焦枣种植片区、林地休闲片区、特色采摘片区,并开发枣文化体验、亲子采摘、林间露营等多个消费场景,让西山村从“季节性采摘地”变成“全年可游的焦枣特色景区”。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一村一品’为抓手,通过办好采摘节、推广深加工产品、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千年焦枣不仅成为‘舌尖上的美味’,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徐腾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