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至15日,海口市摄影家协会许欢、严以滨、陈龙和张江英四位会员,赴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开展采风活动。本次采风采用“艺术 + 纪实”的创作手法,意图通过艺术化表达赋予作品审美价值与情感张力,又以纪实性视角还原槟榔谷的真实风貌。本次线余幅(组)采风优秀作品,旨在让观众深度感受槟榔谷的独特文化魅力与生态价值。
自然景观类作品呈现出较好的艺术与纪实融合度。许欢创作的《雾漫槟榔谷》,既以艺术化光影呈现清晨雾气笼罩下的仙境质感,又真实保留景区原生的静谧生态氛围;其另一作品《槟榔谷夜色》,通过光影构图展现灯光与夜色交织的温馨神秘意境,还原了景区夜间的实际风貌。
民俗活动类作品生动记录了槟榔谷的文化场景。许欢拍摄的《槟榔谷波隆火秀》,在纪实呈现火秀、黎迪舞与碗灯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黎味香浓、黎舞绵长、民俗浓厚” 的文化氛围;严以滨的《火舞槟榔谷・开园祈福》与许欢的《开园迎宾》,分别记录开园祈福仪式的庄重感与迎宾场景的亲切感,客观反映黎族群众的淳朴好客特质。《黎寨情歌》《黎族风情醉游人》等作品,则真实再现黎族情歌文化与景区游客互动场景,为观众构建沉浸式民俗体验。
非遗文化是本次采风的核心聚焦方向。作为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5A级景区,槟榔谷非遗村的文化价值在作品中得以体现。许欢拍摄的《槟榔谷非遗村之黎族船型屋》,既纪实呈现黎族传统建筑的形制特征,又通过光影处理凸显其历史厚重感;《槟榔谷非遗市集》《槟榔谷非遗村祈福仪式》两幅作品,分别记录非遗市集的热闹场景与祈福仪式的神圣氛围,直观展现非遗文化在当代的活力。
黎锦、鼻萧、竹编、银饰制作等非遗技艺,在作品中得到细致且真实的呈现。张江英的《槟榔谷的鼻萧新声》与陈龙的《海南黎族传统艺术 —— 鼻萧》,既纪实记录鼻萧的器物形态与演奏场景,又通过构图设计传递其声音意境;许欢的《演绎世界非遗——黎锦》、张江英的《黎锦传艺》《黎锦守艺人》及陈龙的《五方黎彩织华章》等作品,清晰呈现黎锦织造过程与纹样细节,凸显这一世界非遗的艺术价值与黎族群众的创造智慧;严以滨的《银匠传艺槟榔谷》《竹编传艺槟榔谷》,纪实记录银饰制作与竹编技艺的传承场景,展现匠人专注的职业状态与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
此外,多幅作品聚焦黎族特色文化符号与日常生活场景。《黎族“隆闺”之花》纪实呈现黎族“隆闺”文化背景下的少女形象,展现该文化的独特内涵;《黎族纹面双妪》《黎族纹韵:肤肌之上的文化传承》,清晰记录黎族纹面习俗的器物特征,深入挖掘其背后承载的民族历史文化;《黎姑晒黎药》纪实呈现黎族群众利用黎药养生的生活场景,体现黎族传统智慧;《黎族技艺・纺线传情》等作品,细致记录纺线、织布等生产细节,凸显黎族女性在非遗技艺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茅草屋内的非遗密码》《茅屋织韵》,纪实呈现茅草屋的建筑风貌与其中蕴含的非遗元素,展现传统民居与文化的融合共生。
需客观说明的是,本次采风虽通过 “艺术 + 纪实” 手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受限于拍摄时长与空间范围,仍存在部分场景遗漏,如钻木取火、竹竿舞、特色美食等未能充分记录,在作品题材多样性、文化呈现全面性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线上展中每幅作品均是摄影师对槟榔谷黎苗文化的深度感悟,亦是 “艺术 + 纪实” 创作手法的有益尝试成果。本次线上展览不仅是摄影成果的展示平台,也是黎苗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既彰显创作手法的创新价值,也正视不足以助力后续创作优化。